“Costume Jewelry”(人造珠宝),顾名思义,其材质均为树脂、塑料、珐琅、贝壳、陶瓷、水晶、不锈钢等非名贵材料,它们在质量、价值等方面与运用钻石、铂金等加工而成的“Fine Jewelry”(高级珠宝)有着天壤之别,重款式而轻品质,旨在凭借珠宝彰显个人魅力,抑或与服装形成和谐或对立统一的整体。人造珠宝具有丰富而响亮的历史,早在维多利亚时期它已经在达官显宦中广为流传,维多利亚女王乃是人造珠宝的拥护者,其丈夫死后,她的服丧珠宝即是一副马来树胶、硬橡胶、黑橡胶与黑色玻璃串连而成的项链。随着工艺美术运动的兴起,人造珠宝普遍“增重”,黄铜材质变得炙手可热;进入爱德华时期,人造珠宝的润色工序得以完善,能够初步实现“以假乱真”。
1924年,一对黑白双色的仿珍珠耳环奠定了COCO CHANEL关于人造珠宝的传世影响。当她考虑到顾客或许需要首饰搭配服装时,她便着手设计,其中包括人造珠宝。这些珠宝首饰的售价比真正的珠宝低得多,这使得女性能够一次性购买多件,并且令每个造型都不尽相同。
极为有趣的是,CHANEL总是高宣称珠宝的仿真性,毫不讳言自己对于高级珠宝的刻意模仿,这种做法在珠宝象征身份地位的时代犹如一剂猛药,将当下的女人彻底洗脑,她们开始效仿CHANEL的穿着方式,将成串的珍珠项链(当然是假珍珠)堆砌在胸前,并且引以为豪。
“不要货真价实,只要震撼惊人”,CHANEL的大胆宣言具有划时代的革新意义,这不仅体现在真假珠宝混搭的造型方式上,CHANEL同样是首位将莱茵石(一种假钻石)镶嵌在礼服裙上的高级定制设计师,这种钉珠式晚装在如今看来稀疏平常,当时却是一种难以望其项背的时髦。